温都讯 记者昨天从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散装办”)获悉,从本月起,该办公室率全省之先,将新建、扩建、改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和散装水泥中转配送站项目设计产能审核工作下放到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发展和改革部门,“实打实”地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层级,提高行政效能。这是该办公室近期让群众满意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像这样“让群众满意”的举措还有好几项。
政策透明,让群众放心
网络上调侃雾霾的段子很多,这说明城市空气质量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一个城市中,施工扬尘、工业废气等影响PM2.5排放的污染源尤其引人关注。推广发展和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不仅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更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绿色环保使用。
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是一个陌生的单位,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经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在去年的“群众满意不满意”评议活动中,有企业认为市散装办存在“政策不透明,办事不公开”、“办事流程复杂,可简化不简化”等现象。为此,今年以来,市散装办针对这些意见进行着力整改,有的限期在上半年完成,有的贯穿全年。
今年10月,市散装办启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工地”专题宣传活动,发送相关读本、专题宣传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缴纳和结算须知等5000份。随后,市散装办又组织到混凝土行业协会、部分企业和建筑工地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多份。
上门服务,让服务贴心
以前,一些企业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退还、结算政策不太了解,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预收款”误解为“押金”,想当然地认为建设工程全部了散装水泥,竣工后就应该把预收款全部退还给企业,事实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退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退还金额是有核算公式的。
以前,企业想要拿到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预收款退费,需要先咨询所需材料,再拿上材料到市散装办核算,最后才知道到底能退费多少,一般需要跑三到四趟才能办妥。为方便企业办理退费手续,市散装办主动创造性地简化办事流程,于上月起在市发改委和市散装办门户网站开设“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结算专栏”,集中介绍专项资金结算政策、办事流程、注意事项、手续要求和咨询电话等,企业可提前知晓所需材料、计算办法并可提前知晓所需材料、计算办法并可自行核算,做到心中有数,任务达到要求的即可申请退付,少跑冤枉路。今年11月12日,市散装办退费结算手续办理进驻市审批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更加便捷和公开。
为更好为企业进行“点对点”服务,市散装办对一些结算项目比较多或情况复杂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提前介入帮助企业梳理相关手续资料。与此同时,该办日期还开着专项资金集中结算退费活动,由市发改委领导带队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单位提供上门退费服务。如附一医一家单位,就退费20多万。
针对一些企业反映“退费慢”问题,市散装办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散装水泥机构要在12月份集中力量加快退费工作。近期,市本级、瓯海和乐清等地都先后在各主要媒体,刊登退费结算公告,主动书面通知、电话联系企业尽快办理退费手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多项举措让企业省心
对于一些县(市、区、市级功能区)的企业来说,到市一级层面办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规划审核等,非常费时费力。本月起,市散装办率全省之先主动简政放权后,大大放包里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的相关企业。市散装办相关负责人称,“实打实”放权后,企业的满意度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我市散装水泥行业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为我市散装水泥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为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市散装办相关人员前往平阳、文成、瑞安等地,对当地的散装水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当地散装水泥、混凝土和砂浆企业情况,听取和吸纳有关建议和意见,现场解决企业的相关困难。
针对一些企业认为散装水泥行业有“垄断”嫌疑,市散装办在大量调研、沟通和论证的基础上,以打破行业垄断为切入点,采取对行业产能逐步放开管制的过渡形式,适度调高规划设计产能指标,制定了《温州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规划评估及调整建议报告》,从规范源头上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发展。该《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并最终获得市政府的批复。
今年,市散装办还邀请市交警部门专业人员,免费对全市2000多名散装水泥专用车辆驾驶员进行业务技能与交通安全培训,帮助企业提升驾驶员安全驾驶防范意识,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和风险。这些举措,可以说把服务送到企业的“心坎”上,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